重讀《有贈》:一首詩是如何被誤找九宮格空間讀的–文史–中國作家網

要害詞:曾卓 重讀經典 《有贈》

原題目:一首詩是如何被誤讀的 —— 曾卓《有贈》的文學史探微

在有關中國今世文學“潛伏寫作”的文學史論述中,曾卓的《有贈》作為一首“受難者的煉獄之歌”①,因其以“現實的私家經歷又一遍重述了‘放逐者回來’的世界性主題”②,而被多部主流中國今世文學史著廣為引述。因其情思豐盈,“唱盡了人世悲辛與欣喜”③,作為一首經典抒懷詩,該作還被選進中學語文教材。持久以來,對于這首詩有一個風行甚大公認的解讀,以為它所記載是詩人曾卓在歷經人生患難之后以“戴罪”之身回到“家”中,被“老婆”溫情採取的故事。但是現實并非這般,暗藏在《有贈》的背后,詩人的小我生涯遭受實在加倍波折動聽。對這首詩的誤讀可以說是詩人決心的含混自述、研討者的“后視”誤差和知情者的默契共同,三者配合促進的一個文學史的無意之掉。

《有贈》創作于1961年11月。此前,詩人曾卓于1955年被卷進“一場不測的風暴”④,系獄兩年之后保外就醫,下放鄉村休息;1961年10月,詩人終于回到武漢。《有贈》便是詩人依據此后的一段小我生涯經過的事況創作而成。作品于1979年以《感謝》為題初次在《詩刊》第9期部門頒發(僅此中一節),又于1980年被《詩刊》第9期全篇轉錄發載。這首詩被接收、闡釋并在今世文學史上經典化的經過歷程年夜致從上世紀80年月末開端。

最早對曾卓詩作尤其是《有贈》等代表作停止體系研討解讀,并對奠基其文學史位置作出首創性盡力的,首推程光煒師長教師的《曾卓論》。在這篇頒發于上世紀80年月末的專論中,作者以較年夜篇幅引述和剖析了曾卓的這首“唱盡了人世悲辛與欣喜”的《有贈》,并對其創作佈景作了如下先容:

1961年暮秋的一個早晨,詩人終于可以或許與自願拜別六年的老婆相見了;這六年多來,他們配合生涯在一座城市里卻音信全無;詩人的途徑在這時代佈滿了風暴和泥濘,他艱巨地跋涉著,顯得那樣孤單;他了解老婆的生涯也必定佈滿了辛酸和悲哀。如夢的往昔,六年的遠離,復雜得令人無言。⑤

在剖析到詩中所描述的別后重逢的動聽場景時,文章還動情地描述詩人“象一只掉散的小鳥,象一個在外流浪了許久許久的孩子,終于回到了母親的身旁。”⑥將《有贈》中的“你”說明為“老婆”的解讀思緒正式構成。

另一篇稍晚頒發的《曾卓論》也將《有贈》置進“詩人獻給老婆的一組詩篇”之中,停止了較為具體的解讀,延續了年夜體雷同的描寫口徑:“1961年11月的一天,詩人和遠離的老婆會晤了,其心境的衝動可想而知……盡管詩人和老婆沒有說一句話,但人們完整可以從人生戲劇片段感觸感染到這對佳耦對于戀愛的固執與忠貞不渝。”⑦

20世紀90年月末,陳思和師長教師主編的《中國今世文學史教程》(復旦年夜學出書社,1999年)出書,在這部令人線人一新確當代小樹屋文學史新著中,曾卓等前“七月派”詩人被置進“潛伏寫作”的學術框架下加以重點會商,此中對《有贈》的解讀異樣延續了之前研討者的思緒,並且特殊值得留意的是,鄙人引這段文字中,開端呈現了“家”這個字眼:

1959年,禁受了兩年監獄之苦的曾卓因病保外就醫,又兩年后下放鄉村,直到1961年底才回到本身的家,家里一位平常樸素的巨大女性一向在等候著他的回來。對于一個在孤寂的戈壁中遠程跋涉的人來說,如許的重逢是銘肌鏤骨、畢生難忘的,曾卓以濃重的感情和活潑的翰墨,記下了這動人的一幕……⑧

隨同著《中國今世文學史教程》的出書,有關今世文學的“潛伏寫作”題目成為一個時代的學術研討熱門,尤其是曾卓等前“七月”派作家50—70年月的創作遭到了更多追蹤關心。《有贈》作為“潛伏寫作”的代表性文本,也被研討者們幾回再三說起,此前的解讀思緒被不竭延續和分析。若有研討者以更為細致的賞析文字,對《有贈》中的連續串舉措描述停止了剖析,評價其“很是細膩地刻劃了在壓制的時期一個被無故冠以‘罪名’的人,若何既盼望獲得老婆的諒解,又因連累家庭而瑜伽場地深覺不安,若何既對親人佈滿歉咎因此顯得自大,又期冀真正回抵家人的懷抱,在那里安置布滿傷痕的心靈、縱情哭訴精力郁悶的復雜而婉曲的心思經過歷程。”⑨有研討者則將《有贈》與19世紀俄國作家涅克拉索夫的長詩《俄羅斯婦女》和俄國畫家列賓的名畫《忽然回來》等“優良文學傳統”聯繫關係起來,闡釋其“‘放逐者回來’的世界性主題”意義。⑩也有研討者以飽含豪情的文字贊美《有贈》中的“她”,以為“她”“在這里已不詳細為一個有姓名的女性,而就是‘女性’自己,這個詞語背后,有詩意、神性、人道、仁慈、完善、道義、戀愛,有磨難的輝光,有里爾克諸多的寫女性至靈性和神性境界的每一行詩句,有十仲春黨人與他們甘愿陪伴本身一路放逐到西伯利亞酷寒中的長長的老婆步隊……”⑪。

至此,關于《有贈》記敘了詩人歷經患難之后“回來”、“回家”并被“老婆”溫情採取的說法,成為一種風行解讀,并進而成為主流文學史教材里的公論。例如,2003年版《中國今世學史》(王慶生主編,高級教導出書社)論及曾卓的《有贈》等詩作,稱“這是詩人獻給老婆的一首首情深意篤的襟曲,也是對那些蒙冤者的忠貞伴侶由衷的贊美”⑫;2006年第二版修訂后的《中國今世文學史教程》對《有贈》的解讀也持續堅持了第一版本的闡述不變。

毫無疑問,對《有贈》的這些評析,是一種深度契合平易近族心思感情需乞降民眾審美“等待視野”的解讀方法,尤其是在人們不竭反芻汗青喜劇和舔舐小我“傷痕”的年月,人們更偏向于接收如許的解讀所帶來的心靈安慰。由此,曾卓的《有贈》作為一個飽含動聽感情體驗的文本,與其另一首代表作《絕壁邊的樹》,一個作為受難者生涯史的記載,一個作為受難者精力史的寫照,各自以分歧的著重和特點,配合成為今世文學史上見證一段汗青并廣為傳佈的經典名篇。

可是,在按上述思緒解讀《有贈》的經過歷程中,并非沒有人對某些要害細節發生過迷惑。例如,陳思和師長教師就對詩人六年多時光與“老婆”同生涯在一座城市卻彼此欠亨新聞的說法覺得不解。他寫道,“這中心有一個題目我不清楚,就是1955年進獄,1957年3月以后他分開了‘那間獨住的斗室’,后‘因病保釋,療養了兩年’,但這兩年似乎他并沒有回到正常社會……”⑬弦外之音,就是迷惑于詩人在因病保釋療養的這兩年,夫妻之間怎么會完整欠亨新聞呢?

此外,回到《有贈》的原文,有些字里行間的細節,在瀏覽直覺上也難免讓人心生疑竇。例如,開篇所寫“我是從情感的戈壁下去的搭客”,用的是“來”字,而非“回來”;“情感的戈壁”也似意有所指。還有,第三節中“你為我引路、掌著燈。/我懷著不安的心境走進你潔凈的小屋……”這種警惕翼翼、惴惴不安的訪問者的舉措和心思,從直覺上看,似也不太像是丈夫(哪怕是經過的事況多年患難之后)回到本身“家”中、面臨本身“老婆”時的感到。但究竟,每個詩人對文字都有分歧的應用之道,而言語的能指與所指之間也包括著多重闡釋的能夠。誰能包管直覺必定是靠得住的呢?

直到筆者有意中讀到曾卓的長女、已故著名學者萌萌(別名魯萌)的丈夫蕭帆的一篇回想文章《我和萌萌》,關于《有贈》的這種隱約約約的迷惑和疑竇終于轉化為一個明白的問號。在這篇文章里,蕭帆回想了本身六十年月在武漢師范學院從屬中學就讀時與萌萌瞭解相知相愛的經過歷程,此中有些文字談及萌萌的出身,談到她的父親曾卓和她的母親,特殊是談到1955年之后,她的母親與父親仳離的事,“……傳聞她與曾卓離了婚,和武漢師范學院的李院長結了婚”⑭;后文,作者又進一個步驟提到,萌萌告知他,“爸爸此刻也有家庭了。她姓薛,薛阿姨。何處也有我的弟弟妹妹。”⑮

這些記敘剎時讓前述關于《有贈》的文學史闡釋變得不成靠起來。很顯明,在這首詩的背后,應當還有更深的隱情和更為波折的故事。當筆者順著這個思緒,進一個步驟往搜檢汗青褶皺中的各類蛛絲馬跡尤其是近年出書一些口述文獻和訪談材料時,終于從一些片段記敘中年夜致弄清并拼集出了《有贈》背后詩人真正的的生涯史以及這首詩所記載的真正的情形。

1955年系獄兩年之后,詩人曾卓于1957年3月27日因病保外就醫,出獄之后,很快就與那時的老婆苦楚地分別了,這位老婆就是曾卓長女萌萌的母親。而1961年11月《有贈》中密意寫到的“你”,則是此前就與曾卓瞭解的并在此后與他走到一路相伴畢生的第二任老婆薛如茵密斯。

關于這一段小我生涯史,曾卓在其生前公然頒發的文字中鮮有說起,直到他在2002仙逝之后,薛如茵密斯才在接收各類訪談時,陸續較為具體地流露了她與曾卓瞭解相愛的由來和經過歷程。此中一篇訪談者的文章如許記敘曾薛二人的瞭解與來往:

武漢重生政權樹立后(按指1949年武漢束縛),曾卓被聘為武漢年夜學與湖北省教導學院的客座傳授,給年夜先生講解反動文藝。方才從湖南年夜學轉學到湖北教導學院進修的薛如茵,是以成為曾卓的先生。由于那時是上年夜課,他們相見不瞭解。他們真正的零間隔接觸是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在漢口召開的中南區文學藝術界任務者代表年夜會,正式成立中南文聯。那時薛如茵是年夜會宣揚組的任務職員,會議時代她與代表們一路聯歡,曾卓這才了解她是從湖北省教導學院結業的門生。⑯

此后的50年月初期,曾卓在那時的中共中心中南局機關報《長江日報》任副社長,同時擔負武漢市文聯副主席,薛如茵也在武漢市文聯機關刊物《長江歌聲》任音樂編纂,兩人因任務關系時常來往并相互觀賞、互有好感。⑰只不外,那時的曾卓因已有家庭,女兒萌萌曾經誕生,兩人并無進一個步驟來往的能夠。1955年雨打浮萍,兩人就此掉往了聯絡接觸。

1960年,曾卓在武漢郊區花隱士平易近公社休息。12月的一個年夜雪紛飛的夜晚,在深味人生困窘與妻女團圓的孤寂中,曾卓寫下一首題為《雪》的詩作,回味的恰是50年月初期他與薛如茵來往的那些片斷(“雪”與“薛”諧音):

像每次落雪時一樣

我又在雪中想起了你。

想起了阿誰傍晚

我們如何披著風雪,

握著手,靜靜地站在龜山上

遠望著雪花飄飛的童話中的年夜城;

想起了九年前的大年節,

我們如何坐在掛篷的三輪車上

好像坐在烏篷船里,篷外是喝彩聲、鑼鼓聲、鞭炮聲

是流浪的燈光和年夜雪。⑱

次年10月,曾卓從花隱士平易近公社回到武漢,被分派到武漢話劇院任編劇,隨后他經由過程熟人探聽到薛如茵的住址,給她寫往了一封信,表現對她還有好感,而本身曾經離婚。⑲此時他們已有六年未通音信。由于沒有獲得回應版主,不久后的一天早晨,曾卓忽然找到了薛如茵的住處,敲響了她的房門。據薛如茵回想:

后來有一天早晨,有人敲門,我沒開門。我在三樓上,很小的一間木板房。后來又敲門,個人空間我就開門了。沒想到是他!他后來寫過一首詩,叫《有贈》,就是寫那時那種情形。……這是1961年11月份的工作,緊接著不到61年年末,我們就成婚了。⑳

可見,《有贈》所記載的,并非是詩人受難回來后被“家”和“老婆”溫情採取的故事;恰好相反,它記載的是這個被時期和生涯擯棄的掉意之人,在飽經患難和孤寂之后,若何尋著“性命的燈”,從頭找到人生和感情的港灣,重獲“愛”的安慰、重建“家”的崇奉的一個更為波折和動聽的故事。

那么,此前關于《有贈》的誤讀是如何構成并被普遍接收的呢?從闡釋學的角度看,這確切是一個很是經典的案例,充足闡明了詩人決心守舊小我隱私的含混自述、研討者的“后視”誤差和知情者的默契共同,三者若何配合促進了一個文學史上的無意之掉。

起首,前述研討者們之所以對《有贈》作出那樣的誤讀,恰好都是以詩人曾卓的自述為根據的,這就是曾卓那篇被廣為援用的有名創作談《從詩想起的……》中的相干記敘:

在一個早晨,我往看她。六年多來,我們同生涯在一座城市里,卻彼此不了解新聞。六年多來,我的途徑上是佈滿了風暴、泥濘……,我艱巨地跋涉著。此刻我是孤單的。可以想象,她的生涯也必定是佈滿了辛酸和悲哀。如夢的往昔,六年多的遠離,此刻我們終于可以相見了。她將以如何的立場招待我呢?我的命運是在她的手中了。她住在一棟年夜樓三層樓上的一間小小的衡宇里。我先在樓下看了看,那里有燈光。我快步上樓往,在她的房門口站住了。我的心跳得兇猛,好不難才舉起了手重輕地叩門。我屏住呼吸等候著。沒有反映,我又叩門,又等候了一會。門悄悄地開了,她默默地淺笑著(那閃爍著的是淚光么)站在我的眼前……

于是我的生涯——我們的生涯開端了新的一章。㉑

在這段文字及其高低文中,曾卓全部旅程以“她”來指代薛如茵密斯,應用與《有贈》類似的那種詩性的論述方法和說話作風(“那閃爍著的是淚光么”是對原詩句的完整照搬)往返憶他與“她”的此次重聚,而回避失落了任何能夠的有關那時兩邊真正的關系和真正的處境的本質性指涉。正如前文述及的,曾卓在其生前的公然文字中鮮有說起本身從仳離到再婚的這段小我生涯史,獨一有所觸及的就是這段詩性的含混的自述。在筆者看來,這種詩性的含混也是詩人決心為之的一種修辭戰略,緣由實在不難懂得,一是不愿意聲張小我生涯和感情的隱私,二是顧及與這段隱公有關的親人們(觸及兩個家庭和浩繁的後代)各自分歧的感觸感染,并確保他們免受言論的攪擾和損害,其良苦專心表現了詩人對人對事的穩重、寬容與刻薄。

但這種含混的自述卻給研討者們形成了莫年夜的困擾。當人們多年以后讀到公然頒發的《有贈》并熟悉了這首詩的所贈之人薛如茵密斯時,她確切是曾經與詩人安危與共多年的老婆。“此情可待成追想?只是那時已悵惘。”實在真正“悵惘”的并非“那時”,而往往是明日黃花之后,當人們尤其是傍觀者從“后視”的視角回看當事人的“那時”時,往往難以防止從已知的此刻往倒推未知的“那時”聚會場地,而招致熟悉上的誤差。更況且,詩人本身異樣基于這種“后視”視角的某些措辭,也在進一個步驟錨定這種熟悉上的誤差。例如,曾卓生前在接收采訪或訪談時,凡是的說法都是,“《有贈》是寫給老婆的”㉒。從實際的人事關系看,他的說法并沒有錯,但“老婆”如許一個“后視”的措辭,卻給研討者們的解讀,帶來了更為致命的掩蔽效應。只需沒有人決心點破,發生誤解簡直是必定的。

有興趣思的是,在詩人曾卓的身邊,有能夠往點破這個誤解的知戀人并不少見。例如曾卓的長女萌萌就是從事人文研討的著名學者,她對于上世紀八九十年月以來就廣為傳播的關于《有贈》的誤讀,不太能夠毫蒙昧覺,但她沒有往決心點破,此乃人情世故,完整可以懂得。但在曾卓的伴侶中,尤其是在武漢的文明圈、伴侶圈里,也并非沒有清楚此中概況或知悉本相的人。以筆者所見,在曾卓師長教師仙逝十年以后出書的留念文集中,從多位曾卓生前老友文章中流露出來的信息看,他們都是詩人那段小我生涯史的知情者。例如,詩人高伐林回想1996年曾卓佳耦訪美時曾在他家中住過四五天,他們“旦夕相處,促膝長談”,此中曾卓談得最多的,就是“前妻離他而往之后,與薛教員重逢、相知、相濡以沫的經過的事況。”㉓再如,原武漢《芳草》文學雜志副主編祁向東在回想文字中也寫得很明白:“《有贈》一詩寫于1961年11月,是獻給他的情人,即后來的老婆的。”㉔還有,武漢年夜學樊星傳授在回想與曾卓的來往時也寫道:“印象最深的,是他白叟家有一次談到昔時寫《有贈》的情形:那是1961年,曾老獲釋以后。由於事前來不及告訴貼心人,門上一把鎖。曾老就在門口等候、在四周彷徨……直到幾個小時過后,才與心上人驚喜重逢。”㉕從這些文字看,這些伴侶對曾卓《有贈》背后的生涯和感情細節都是知情的,並且他們的成分有的是詩人,有的是文學編纂,更有從事中國今世文學研討的著名學者,可是他們面臨早就廣為傳播的關于《有贈》的誤讀,十多年的時光里,卻無人想過決心做點文章往道破這個誤解。大師仿佛如曾卓及其家人一樣,都懷著好心很是默契地配合守護著這個機密。

有名的闡釋學巨匠加達默爾指出,“懂得按其天性乃是一種後果汗青事務。”㉖從闡釋學的角度看,關于《有贈》的誤讀確切是一個很是有興趣思的“後果汗青事務”。現在,詩人曾卓及其小我生涯史中的良多當事人,包含其長女萌萌,俱已仙逝,之前的良多掛念已無需要;而《有贈》則會久長地留在文學史上。盡管“詩無達詁”本是常理,可是對于《有贈》如許一首承載著特定的汗青記憶和個別遭受的經典之作,當令地廓清其背后的現實本相,依然是非常需要的。這不只無損于這首經典之作的價值和意義,並且有助于后來者加倍正確地往懂得它、理解它,加倍深刻地往感觸感染其安慰人心、震動魂靈的氣力,及其背后不成忘記的汗青。

注釋:

①⑧ 陳思和主編:《中國今世文學史教程》,復旦年夜學出書社1999年9月,第104頁、第106頁。

②⑬ 陳思和:《讀曾卓師長教師的〈有贈〉》,《中國文明》2001年第1期。

③⑤⑥ 程光煒:《曾卓論》,《今世作家評論》1989年第6期。

④ 曾卓:《在進修寫詩的途徑上》,見《曾卓文集》(第一卷),長江文藝出書社,1994年8月,第416頁。

⑦ 翟年夜炳、何銳:《曾卓論》,《貴州社會迷信》1991年第8期。

⑨ 程光煒:《曾卓詩〈有贈〉〈我遠看〉賞析》,《名作觀賞》2001年第1期。

⑩ 陳思和:《試論今世文學史(1949—1976)的“潛伏寫作”》,《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筆者注,涅克拉索夫的長詩《俄羅斯婦女》寫的是兩個十仲春黨人的老婆不遠千里往西伯利亞放逐地尋夫的故事;列賓的名畫《忽然回來》別名《不測回來》,描繪了反動者從放逐地回來進進家門的剎時。

⑪ 何朝陽:《曾卓的潛伏寫作:一九五五——一九七六》,《今世作家評論》2000年第4期。

⑫ 王慶生主編:《中國今世文學史》,高級教導出書社,2003年2月,第482頁。

⑭⑮ 蕭帆:《我和萌萌》,見萌萌學術任務室主編《人是能夠逝世于慚教學愧的》,生涯·唸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11月,第43頁、第46頁。

⑯ 裴高才:《胡風分子“三劍客”的卓異人生》(五),《列傳文學》(臺灣)第113卷第5期(2018年11月)。

⑰⑲⑳ 魏時煜:《胡風:詩人幻想與政治風暴》,噴鼻港城市年夜學出書社,2017年,第659—660頁、第660頁、第662—663頁。

⑱ 曾卓:《雪》,見《曾卓文集》(第一卷),長江文藝出書社,1994年8月,第135頁。

㉑ 曾卓:《從詩想起的……》,見《曾卓文集》(第一卷),長江文藝出書社,1994年8月,第401頁。

㉒ 范春歌:《穿過急流的老海員——有名詩人曾卓訪談》,《武漢晚報》2002年3月10日。

㉓㉔㉕ 陳漢橋主編:《他還愛著——曾卓留念文集》,武漢出書社,2012年12月,第162頁、第401頁、第180頁。

㉖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詮釋學 I 真諦與方式——哲學詮釋學的基礎特征》(修訂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8月,第424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