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畔,“洮岷花兒”唱響復興新韻查包養_中國網

作者:

東南廣袤年夜地上,名為“花兒”的平易近歌,被譽為“活著的《詩經》”,好像獻給生涯的情詩,閃耀著中華平易近族的文明光線,更是各平易近族傳情達意的“詩箋”。作為“東南花兒”的一支包養平臺推舉,“洮岷花兒”在青躲高原東緣的甘肅岷縣傳唱了600余年。2013年7月22日,岷縣與漳縣接壤發生6.6級地動。為安頓受災群眾,甘肅省委、省當局決定將白銀市靖遠縣北灣鎮黃河岸畔的肥饒地盤作為異地安頓區。1690戶受災的漢回群眾從岷山腳下、洮水之濱遷徙至北灣鎮“花兒新村”,即新坪、富坪兩村。從那時起,“洮岷花兒”這朵承載平易近族融合密碼的絢爛之花,從岷山洮河唱到了黃河之濱。10年來,漢、回同胞在黃河岸畔共建手足相親的幸福家園,“洮岷花兒”也在這片地盤上唱響了平易近族團結、共促振興的新韻。

團結合作綻放“致富花”

“全國‘花兒’是一家,心貼心呀手挽手。各色牡丹一同綻放,美妙生涯向前邁進!”晨曦熹微,黃河水泛著金波流淌,“洮岷花兒”的旋律在田間回包養蕩。富坪村黃瓜種植基地里,翠綠藤蔓果實累累,回族群眾馬明正嫻熟地在年夜棚采摘。

10年前,馬明在岷縣山區種植藥材,年支出缺乏2萬元。初遷富坪,守著人均缺乏2畝的地盤,他對新家園充滿疑慮。

“花兒新村”依傍黃河,地盤肥饒,適合設施農業。2016年,新坪村幾位漢族同胞率先種植黃瓜,6座辣椒示范棚純支出3萬元,讓馬明看到了盼望。

面對有種植意愿但碰到難題的回族群眾,漢族鄉親紛紛伸出援手。從選種育苗到施肥防病,大師傾囊相授。馬明發現技術門檻不高,但漢族同胞的熱情更讓他倍感溫熱。

在交通一起配合中,馬明熟練把握了黃瓜種植技術,年夜棚從1座發展到5座,年支出翻了幾番。后來,他嘗試將藥材種植經驗融進年夜棚治理,如熬制草藥自然殺蟲劑,環保有用,獲得推廣認可。

包養現在,“花兒新村”田間地頭,回漢群眾配合勞作的場景隨處可見。他們討論技能,并肩繁忙。這片地盤因信賴與協作煥發活氣,一朵朵“致富花”競相綻放。截至本年,兩村建成3000余座連片日光溫室,注冊共用“花兒新村”商標。“花兒新村”黃瓜不僅走俏當地,更通過電商走向全國。

除了年夜棚中的“綠寶貝”外,牛圈里的“致富牛”也興起了村平易近腰包。2019年,回族群眾張彥龍獲5萬元免息貸款,購置4頭牛,每頭再獲補貼3000元。現在,他家存欄肉牛超20頭。“多虧寶貴哥。他醫術精,我熟習牛性,我們是‘黃金搭檔’。”張彥龍指著正給牛打針的漢族鄰居潘寶貴說,令他難忘的是2022年的一個冬夜,家里飼養的母牛難產,潘寶貴不顧嚴冷趕來,協力助產至清晨3點,勝利解決了他家的燃眉之急。

記者在“花兒新村”采訪時清楚到,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平易近族團結協作的種子遍地開花,綻放成了漢回群眾同舟共濟、共促振興的茂盛圖景。

文明紐帶浸潤平易近族情

2018年,“花兒新村”“岷漳情·花兒會”初次舉辦。文明廣場人潮涌動,歌聲悠揚。“洮岷花兒”作為承載新村群眾集體記憶、見證多平易近族共生的“聲音活化石”,是這場文明盛宴的配角。

“先栽葫蘆后搭架,花開了葫蘆吊下。各族團結的氣力年夜,黃瓜棚里開滿了黃花花。”每逢“花兒會”,各族群眾圍包養網坐一路,用歌聲傳情、跳舞達意。孩童穿越嬉戲,感觸感染快樂溫熱。游客慕名而來,品嘗美食,親身經歷農耕,回味鄉愁。

現在,“岷漳情·花兒會”已連續舉辦7屆,不僅是文明盛宴,更是連接漢回群眾的感情橋梁。“在新坪、富坪,‘洮岷花兒’是文明紐帶,一年一次的‘花兒會’把回漢群眾的心越拉越近。”新坪村黨總支書記陳永紅說,“大師深入認識到,無論哪個平易近族,都是中華平易近族大師庭的一員。這種文明認同感與歸屬感,如春雨滋潤心坎。”

正如陳永紅所言,在“洮岷花兒”文明紐帶的促進下,“花兒新村”構成了獨特文明生態——既有各平易近族鮮明特點,又有配合精力尋求,和諧幸福之花也在這片地盤上盡情綻放。富坪村建成平易近族團結進步展覽館,新坪村開辦“農家講堂”“新時代農平易近講習所”,黨的平易近族政策與風俗文明相得益彰,“好鄰居”“最美家庭”榜樣迭出。文明浸潤下,“三個離不開”理念深刻人心。

富坪學校二年級教室的墻上張貼著回漢學生共繪的平易近族團結手抄報:漢族學生劉睿和回族伙伴張雨涵發明“合作澆水法”,劉睿記錄數據,張雨涵用家傳土法防蟲,配合培養的“團結苗”長勢喜人。活動拉近了孩子們的距離,更從小樹立“中華平易近族一家親”理念。

學校的副校長史文敏曾為緘默的回族女孩馬蓉憂心:“她剛進學時幾乎一言不發。”通過課前古詩背誦訓練,史文敏引導馬蓉從逐字念讀到流暢朗誦。現在,她踴躍答覆問題,還成了“文明小使者”。“孩子們一同遊玩、配合學習,不分你我,這就是我們期盼的美妙未來。”史文敏說。

“五共”引領繪就幸福景

在“洮岷花兒”浸潤下,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園已然呈現。

現在,新坪村不僅是“黃瓜專業村”,更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新村”“市級示范村”。經濟活了,村里閑轉的人越來越少,大師都憋著一股勁發展經濟鼓足腰包,村平易近見面,問候的話也從“吃了嗎”變成“黃瓜啥價”。

新坪與富坪共建的光伏電站年收益達430萬元,此中,富坪村分到260萬元,新坪村分到170萬元,無力壯年夜了村集體經濟。

“這十年,最珍貴的不是6000余畝年夜棚,也不是連年增長的人均支出,而是回漢群眾攜手探索出的‘五共法則’——共學技術、共闖市場、共育文明、共治村社、共建家園。”富坪村黨總支書記施萬紅說。

回眸十年來時路,散步明天的新坪村,光伏路燈映照著寬闊整潔的柏油路,錯落有致的溫室年夜棚與溫馨漂亮的農家小院相映成趣,幼兒園里不時飄出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站在新建的產業示范園前,陳永紅取出一本收藏的筆記本。首頁是十年前村平易近按滿紅手印的地盤流轉協議,末頁則記錄著本日的答卷:585座鋼架年夜棚巍然聳立,棚均年產黃瓜逾3包養萬斤、增收超5萬元。曾經人均支出缺乏2000元的困頓村莊,現在人均衝破2萬元,實現了10倍的跨越,“人人有產業,家家能致富”的幸福圖景成為現實。陳永紅介紹,站在新的起點遠望,計劃總投資900萬元的“一路兩環三公園”工程正全力推進,旨在構建“種植—加工—游玩”一體化產業鏈,為打造鄉村振興樣板村鋪就新路,力爭在黃河的臂彎里矗立一個鄉村振興的標桿。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